河北省英烈纪念园
河北省英烈纪念园2018年夏装、秋装采购项目招标公告(05-07) 河北省英烈纪念园英烈史料征集启事(03-14) 河北省英烈纪念园管理处造价咨询机构入围项目中选公示(03-01)

当前位置:主页 > 红色博览 >

全国农业劳动模范——耿长锁

时间:2018-07-23 08:13来源:选自《他们在这里长眠》 作者:河北省英烈纪念园 点击: 字体: [ ]

      耿长锁,河北省饶阳县五公村人,1900年出生,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工作,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先后担任五公村党支部书记,初级、高级社社长,河北省第四届政协副主席和第五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领导职务。1951年、1979年两次获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称号,是中共第八至第十一届人大代表,第一和第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1943年,在冀中抗日根据地遭遇严重旱灾和日寇疯狂扫荡的情况下,耿长锁与其他三户农民响应毛泽东主席"组织起来,生产度荒"的号召,办起了全国第一个土地合伙组。河北省土地改革完成以后,耿长锁带头组织个体农户,建立了五公村农业生产合作社,通过采用农业机械、推广农业新技术、建设农田水利基本设施等措施使五公村率先走上了合作化道路。耿长锁曾被毛泽东誉为"群众所信任的领袖人物"。

      1985年11月26日,耿长锁因病去世,享年85岁。

      穷不失志 投身革命

      耿长锁家境贫寒,十八岁的时候父亲耿济川把他送到县城一家绳铺去当学徒。因不满掌柜欺凌,奋起抗争,返乡农务。耿长锁一边打理地里的农活,一边打绳,担起了养家的重担。他干农活是一把好手,割小麦更是十里八乡闻名的快手。每年麦收,耿长锁都要带领一帮小伙出门打短工。那时一些为富不仁的富人,每年都要雇"领人",这些人是富人用高工钱、高待遇雇来的身强力壮的农民,他们在前头领着打短工的人,确保不被短工超到自己前头,这样富人就不管短工的饭,也不给工钱。这实际上是地主剥削穷人的一种手段。而耿长锁凭着一手割麦绝技,每次都压住"领人",使富人的阴谋破产,穷弟兄们顺利拿到工钱。耿长锁还一口回绝了地主让他做"领人"的邀请,他也被赞为"身单脊梁硬,人穷心不穷"。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饶阳县建立起抗日组织,后发展为抗日政权。耿长锁先后担任过五公村农会主任、工人抗日救国会委员、工会改善部长等职。抗战期间,五公村几十户堡垒户成功地保护了我党政军的一批干部。为了更好地保护同志,耿长锁夫妇带领孩子们一块抗日,在自家小院下挖了地道,站岗放哨,给部队传送情报、给藏在地道里的同志们送饭、保护抗日人员,都是常干的事。他们一家不仅成功掩护党政军的领导同志,还掩护过两个抗日中学的女学生,这两个女学生一个假作耿长锁的女儿,一个假作耿长锁儿子在外娶回的媳妇,在耿长锁家里住了个把月,处得像一家人一样亲。

      交通沟是地上的一种走行人和木质车的沟道,这种密如蛛网的交通沟大大削弱了鬼子汉奸的快速作战能力,八路和游击队行动起来则又迅速又神秘。在鬼子汉奸开枪阻止五公村挖沟的情况下,耿长锁带领村民晚上挖沟,白天休息,几个晚上就挖成了三条。全区推广这个办法,五公一带挖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沟。冀中专区十八团一个连以交通沟为依托,掩护群众转移,并打死打伤鬼子汉奸几十名,充分发挥了交通沟的威力。耿长锁和五公村民们修的是交通沟,破的是沧石路。日军视沧石路为战略通道,用来运送军队和军火。耿长锁和村民们积极响应上级号召,经常在夜里去破沧石路。村游击小组放哨,大家挥锨抡镐,挖出一条条大沟大坑,使敌人汽车无法通过,有力地限制了敌人的活动。

      耿长锁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一种不怕死的精神。1943年春的一天中午,鬼子进村找地道,抓到了耿长锁和乔文章,并押至刘兰相家中。鬼子为了逼问地洞位置,拷问兰相母亲和孩子,并打算用火烧死他们。趁着鬼子窜到屋里找火柴的工夫,耿长锁

      把几捆秫秸扔到了墙外。鬼子回来不见秫秸,气急败坏,把耿长锁按在了大铡刀下。面对敌人的淫威,耿长锁毫不畏惧:"你铡了我,我也不知道哪儿有地洞!"这时村游击小组打了过来,鬼子丢下耿长锁他们,仓皇逃跑了。

      抗战期间,耿长锁出色地履行了工会改善部部长的职责。在推行党的"合理负担"和"同一累进税"工作中,带领贫苦农民与地富分子写假地契、窝藏黑地、逃避负担的行为做斗争,取得了一个个胜利,确保了抗日公粮和经费如数上交,有力地支持了抗日战争。

      成立全国第一个"土地合伙组"

      1943年,冀中平原遭受严重干旱,赤地千里,颗粒无收,加之日本侵略军的清剿"扫荡",冀中抗日根据地军民生活异常艰苦,米糠、树叶、花生皮成了穷人的主食。危难之际,毛泽东同志于1943年11月发表了"组织起来"的重要讲话,提出:"分散的个体生产……使农民自己陷于永远的劳苦。克服这种状况的唯一办法,就是逐渐地集体化;而达到集体化的唯一道路,就是经过合作社。"

      在这个背景下, "老四户"耿长锁、李砚田、乔万象和卢墨林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土地合伙组"。全组共22人、40亩地,互帮互助,合作劳动。在没有牲口、大车和农具不全的艰苦条件下,耿长锁带领土地合伙组的成员苦干巧干、历尽艰辛,第一年(1944年)就获得丰收,亩产量超过了一般中农户。同时,他们还利用农闲之机开展打绳作业,实现了农业、副业双丰收,为全县发展生产、战胜困难树立了榜样。"土地合伙组"的成立,有力地支持了抗日战争,使五公村成为冀中平原上的红色堡垒村。

      土地合伙组的大丰收,震动了五公村。贫苦农民们看到了组织起来的力量,纷纷入组。之后土地合伙组更名为"农业合伙组"。组内成立了代表会,并制定了《合伙组章程》。按《章程》规定:组建合伙组的目的是解决困难,增加生产,使人人有饭吃、有衣穿、有活干,共同发展。各户所有土地由合伙组共同经营,地权归原主所有。实行男女同工同酬,所产粮食及其他收入,除提10%作公积金,其余按人六地四分配。入组自愿,退组自由。年满结账后退组,可照数分配,但公积金不分;中途退组盈余不分,如有亏损应补足应分担的亏空后才可退组;组员犯严重错误,经教育不改被开除者,按半途退组处理。有愿意加入者,须经两个组员介绍、代表会同意才可入组;入组后应交纳牲畜农具费(贫者可免);新组员可享有与老组员同等的权利。

      五公村农业合伙组是在土地私有制的情况下集体耕种的试验,是改变生产关系的一种伟大的创举,是新的生产关系的萌芽。它的出现,对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起到了深远影响。

      社会主义之花

      1951年春,耿长锁所在的农业合伙组改名为"耿长锁农业生产合作社"。此时合伙组已经发展到25户,拥有土地288亩,骡子7头,马1匹,大车3辆,一般农具齐全。在耿长锁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影响带动下,五公村的农业合作化运动顺利开展,全村成立8个互助组,24个合作社,走上集体化道路的农户占全村总户数的83%以上。到1952年11月,五公村401户人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正式成立,耿长锁当选为社长。

      1950年11月28日的《河北日报》曾以《耿长锁领导的农业合作小组》为题,介绍了他们的经验。1951年耿长锁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同年10月,河北省劳动模范代表大会介绍了"耿长锁农业合作社"的经验,五公村也成为农业战线上的先进典型,成为全省办社的榜样。1952年耿长锁农业社获得中央人民政府农业部颁发的1951年爱国丰产模范社奖。同年华北局出版了《耿长锁农业生产合作社》一书。1953年12月,在纪念耿长锁农业生产合作社建社十周年大会上,省政府为他们颁发了"社会主义之花"锦旗。原河北省委书记林铁在贺词上写道:"在长久的岁月里,你们经历了种种困难,战胜了灾荒,支持了抗日战争和自卫战争,战胜了水、旱、虫各种灾害,为农业增产丰收作了坚韧的努力,你们的努力终于开出了丰盛的花朵,你们改善了自己的生活,而且卖了十六万多斤余粮给国家,以支持国家工业建设,你们是河北省农民的榜样。"

      1953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在五公村摄制了纪录片《走向康庄大道》。五公公社在耿长锁的带领下,战荒丘、打水井、种果树、办副业、建工厂,日益走向富裕。陈永贵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到五公村视察指导工作,国内外团体也经常来此参观学习。耿长锁成为那个时代农业战线的一个杰出代表,五公村也随之红遍全国。

      到1955年,耿长锁大社农业生产发展很快,全社粮食产量由1952年的平均亩产250斤提高到463斤,牲口由老弱病残的93头变成大骡子大马和杠子牛在内的103头,特别是水利条件变化最大,原来仅有83眼砖井并发展到103眼,水车由原来的8架发展到68架,超过半数的两熟作物能浇上水,机耕面积达到一半。公共财产累计达到了1.6万元。

      响应毛泽东主席1955年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对于初级社转高级社的号召,在耿长锁的带动和鼓舞下,当年底,五公村全体社员一致通过,由初级社转为高级社,取消了土地分红,彻底改变了几千年来的土地私有制。

      1956年元月,《河北日报》在显著位置发表五公村转高级社的报道,并刊发了《社会主义之花,必结社会主义之果》的长篇通讯,对五公村的生产建设成就给予高度肯定。

      发展生产 探索前进

      耿长锁带领勤劳的五公村人艰苦创业,创造了许多骄人的业绩。

      耿长锁认为,集体化以后的首要任务就是改变五公村几千年来的这种贫穷落后的状况。经过多方调查和征求意见,耿长锁明确了大社成立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开展以打机井为主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逐步改变生产条件,提高抗灾能力,争取农业连年丰收,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在他的带领下,五公村社员"向地下要粮",因地制宜,沿着滹沱河故道打井,并合理包工,不到两年,五公村基本实现了水利化。生产条件的改善,为农业丰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率先解决了温饱问题后,合作组又在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道路上取得了一系列成果。1953年,国营河北省第一农业机械拖拉机站在五公村成立,配有3台拖拉机。五公村在农业机械化方面在全省率先迈出第一步。1959年五公全村全部耕地实现了水利化,粮食亩产430斤上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向国家缴纳征购粮食18万斤,棉花12万斤,花生6万斤。国家"三年困难"时期,五公村连续三年农业生产取得胜利丰收。

      从农业合伙组开始,耿长锁就坚持一条农业社、生产队农副并举的发展道路,使农、副业不断发展壮大。到1971年,其粮食亩产超千斤,每年粮食征购超百万斤,同时副业收入逐年提高,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大量资金。1958年公社建立起农具修配厂、发电厂、汽车运输队、砖瓦厂、畜牧场等;1975年建立县化肥厂; 1984年五公村建起了油脂化工厂,1958年耿长锁去世后,大队建起了色织厂,成为饶阳县第一批乡镇企业,农副产品变成了金元宝,每年为五公村增收超百万元。以上这些都是耿长锁农副并举经验的产物。

      作为一社之长,耿长锁对如何组织好生产,调动全社1000多名劳动力的生产积极性进行了深入思考。在他的主张下,从1954年起,大社改变了分配和财务制度:大社对生产队实行"大包干",具体措施有:大社对各生产队包工包产,完成定额超产部分的粮油棉,各生产队可以自己支配;完不成定额的生产队,要保证完成国税、公积金、公益金,亏了社员少分粮食。各队之间有高有低的收益差距,调动了各生产队的积极性。生产队对劳动力实行定额包工,规定男女整半及附属劳动力,一律定工分,完成定额的奖,完不成定额的罚,以当年的粮食兑现。根据各队的劳动力多少和强度,把各种农作物按亩数、产量数、工分数一起分配到队里,各生产队再把各种作物,每块地固定给每个作业组。各队会计将每组的地块清楚计算出结果后,用表格展示在队部的墙上,每个社员可以根据表格清楚计算出自己的工分。以公开透明的方式解决了评分中的混乱现象。"大包干"制度下各生产队有自主权,这适应了当时的生产情况和干部社员的思想觉悟,调动了干部社员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五公村实行包工包产,科学支配劳动力,这一套完整的经营管理经验,被收集到《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在全国进行了推广。五公村实行包工包产的做法,从某种意义上讲,对巩固和发展集体经济,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耿长锁不仅重视生产,也鼓励社员学习新知识、倡导家庭新风尚。耿长锁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对推广合理种植、科学施肥、优良品种等农业新知识认真学习,成了一名农业土专家。他还重视农业人才的培养,一批农业科技人员在他的影响下成长起来,五公大队农业技术员周元久、张金香在棉花地里用玉米诱集带除治棉铃虫的办法,曾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在耿长锁的带动下,五公村农业生产合作社建立了农民图书室,节省开支买了500多本农业科技和农民识字课本,社里掀起了学习农业知识的热潮。耿长锁还倡导新型的家庭和社会关系,以"古朴高风"的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感染村民。随着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五公村和谐的邻里、婆媳、兄弟、父子关系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敢于直言 实事求是

      在耿长锁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中,实事求是的作风贯彻始终。不论担任什么领导职务,历经多少跌宕起伏,他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本色始终不变。

      1945年,进驻五公村的冀中八专署减租减息试点工作组生搬硬套,修改了合伙组章程,将原章程中的地劳对半分红改为地四劳六分红,将副业的资四劳六分红改为资三劳七分红。这一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修改伤害了中农利益,部分中农感到地多入组吃了亏,当年17户中就有8户中农退了组,并拿走了组内公积金,使原来红红火火的合伙组几乎瘫痪。1946年,耿长锁顶着来自工作组的压力,带领剩下的9户拧成一股绳,重整旗鼓,夺取农副业生产大丰收。

      退组风波刚刚平息,有人抓住8户中农退组大做文章,1947年,冀中区土改复查工作队认为,耿长锁的合作社超社会,不适合群众要求,做出了解散耿长锁农业合伙组的决定,还把合伙组划为了"富农组织"。耿长锁从实际出发,处变不惊,果断而勇敢面对,及时向上级反映了当时五公村的土改情况,带领大家走出了困境。1948年冀中区党委派了新的工作队到五公。这一次的斗争进一步坚定了耿长锁坚持实事求是的信念。

      人说"官出数字,数字出官",耿长锁却始终坚持实话实说,反对说大话、说空话、说假话。1958年,全国各地大放高产卫星,"山药亩产几万金、几十万斤",唯独不见五公的卫星上天。省某领导要求:五公必须放五颗卫星。而耿长锁表示,连年大旱、五公欠收,一颗卫星也放不了。这位领导生气地说:"你们不放卫星,五公的事三年不许见报!"结果,以接连抵制"大跃进"、"右倾",耿长锁被"封杀"三年。上世纪七十年代,一位记者把估产说成实产,把五公的粮食亩产量多写上去20斤,耿长锁知道了千方百计找到那位记者要求改正。记者说:算了,已经见报了,上下差不了20斤。耿长锁说:"这可不得了。20斤雪花膏擦到脸上,俊闺女也变成丑八怪了!"

      耿长锁坚持从实际情况出发,大胆直言。1960年12月30日,耿长锁就当时农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意见致信主管农业的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信中说:五公公社 1960年比 1959 年减产 50% 多,除了天灾外,还有人为的原因。信中反映社员意见:一、坚决把按地头评产的征购政策,改为按标准亩平均征购政策,即根据各队的土质情况、水利条件,评成标准亩,按亩平均征购任务。多产不多征购,少产不少征购。人为的损失不减任务,特殊灾情个别照顾。二、坚决贯彻因地制宜、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相信群众,多作调查研究。三、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应切实加强培根固本的具体工作。四、应促进牲畜的交流,取消各地不让牲畜出境的限制。谭震林副总理看过这封信后,转呈给了毛主席。毛主席对此信高度关注和评价说:"我看代表了农民的要求。"并且在一年的时间里三次在重要的场合和会议上讲到了这封信。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还专门来信安排五公大队可以首先实行粮食征购包干制,作为全国第一批试点。

      1961年,耿长锁去北京开会讨论研究全省农民口粮分配办法。会上,各地、市委书记表态一致赞同省委主张的"按劳分配"的办法,只有唯一的农民代表耿长锁有不同意见,力主实行从实际出发的"基本口粮和按劳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办法,结果被中途停会。在省工作队进村强行推行口粮分配新政策时,耿长锁以数字说话、积极反映问题,省委只得同意了他们原有的分配方法。后来省委总结了五公的分配办法,在全县进行了推广,这个办法一直执行到分田到户。

      灾难过后识英雄

      被压制的三年时间里,耿长锁依旧踏实工作,工作卓有成效、走在全国的前头。1960和1961年的困难时期,五公生活相对全国不是那么"困难",还还上了国家10万元的贷款。灾难之中更显英雄本色,省委又重新认识了耿长锁。1963年,在五公村"20年社庆"之际,在五公村召开的办社20周年大会上,全省学五公、学耿长锁成为这次会议的主题。许多新闻单位近百名记者齐聚五公,现场采访;中央新影厂摄制了纪录片《在人民公社的大道上前进》,掀起了"封杀"三年之后的五公新闻宣传高潮。中共河北省委第一书记林铁参加了庆祝大会,并发表讲话。讲话之前,他首先离席向耿长锁深施一90度大躬,他号召全省开展"办五公式大队,当耿长锁式的好干部"活动。《河北日报》以整三个版面报道了五公集体化20周年的庆祝活动和五公的发展变化。《人民日报》(1963年12月7日)发表《在组织起来的道路上坚持战斗二十年——祝贺河北省饶阳县五公村集体化二十周年》社论称:"耿长锁等四户农民1943年冬季组织的‘土地合伙组’,到1944年春耕开始,很快就发展成为土地入股、农副业结合、统一经营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在民主革命阶段就办起这样一种具有较多社会主义因素的生产合作社,在个体经济的茫茫大海中建立一块社会主义阵地,这应当说是一个伟大的创举,一个可贵的试验。"号召全国学习五公大队榜样,发扬奋发图强、长期艰苦奋斗的精神。

      一代楷模 精神永驻

      在饶阳,有一种广为称颂的"五公风格":扶危济困,助人为乐,心怀坦荡,勇于承担,大公无私,甘于奉献。五公风格是五公集体化的产物,是耿长锁公仆精神的化身。

      耿长锁一世廉洁,有口皆碑,是全国廉洁奉公的楷模。合作社时期社里开展副业建油坊缺少房子,耿长锁就拆掉了自家的两间住房,还搭上了计划建新房的一万多块坯,自己一家则住进村里两间闲置的破坯房过了一冬一春。县委从耿长锁身体考虑,发给他一个国家干部医疗证,而他为了给国家节省药费, 生病仅仅让本村赤脚医生治疗,还和群众一样交钱,国家干部医疗证被他当成了摆设。为照顾他工作,上级配给他一辆汽车,但他除工作外从不使用。从1960年开始国家每个月都会给他50块钱的补助,也是从那时起耿长锁做工不记工分。1966年邢台大地震波及五公,上级拨来一部分修房补助款,在他的带动下,五公村干部们没要一分钱,全部把钱分给了困难的社员。

      面对各种利益诱惑,耿长锁总是铿锵有力地说:"不义之财,就是金马驹子来在面前蹦三蹦,咱也不动心。"五十年代初,一个名叫李恒信的人在五公设立花生收购点,他想借着耿长锁的名气,在五公捞点儿"好处"。他几次三番请耿长锁喝酒吃饭、送布匹,都被拒绝了。当耿长锁得知李恒信打着五公的名号,把混合豆当好花生豆上交国家,并打算把好豆运到天津卖高价再赚一笔后,十分生气:"这种搞投机取巧、欺骗国家,昧着良心赚黑钱的买卖,我们坚决不干!"李恒信只得把收购点撤走了。耿长锁有一个信念,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 就要始终把党的利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

      从土地合伙组成立之日起,耿长锁都是数着指头花钱:"一粒米,一分钱,都是群众一个汗珠摔八瓣儿挣来的,要花要用,不掂量掂量行吗?"后来日子逐渐富裕了,但耿长锁从未改变过自己勤俭节约的劳动人民本色。他生活特别节俭,衣服总是破了又补补了再穿,鞋子总是不能穿了才扔。耿长锁经常对村里干部群众说:"艰苦奋斗是咱们的传家宝。过去斗沙窝,战旱魔要艰苦奋斗,现在条件好了,日子富裕了,还要艰苦奋斗。"在耿长锁的带动下,大社社员中艰苦创业、勤俭办事业蔚然成风,五公干部社员们去县城开会、跑业务,都不舍得花县里的补助,他们都像老社长耿长锁一样,住简易旅馆,就着咸菜、开水啃馒头。五公村的办公室到20世纪80年代仍在使用两间抗战时期的村公所,屋里只有两张破损的旧办公桌和两把长椅、几把木质椅,耿长锁多次拒绝了社员们翻盖的要求,而优先盖起了社员住宅和小学校舍。五公社员还自发以农家肥替代化肥,以煤油灯替代泡子灯,为集体减少了开支。在化肥还属于计划供应物资的年代,耿长锁带领五公大社改变了仅仅依靠化肥增产的观念,推广增施农家肥巧用化肥的办法。五公村户户养猪,猪猪有圈。虽然连续十几年粮食亩产超过千斤,但五公公社的化肥数量却没有增加。社员总结了一套施用化肥的"窍门":看天、看地、看苗,开沟施、耕前施,做到了充分发挥肥效。

      从互助组开始,耿长锁一直担任着社里的领导职务,后来又担任了副省级领导,但他始终肩不离锄、手不离锨。他常说:"多走路,多劳动,腿上有劲,脚下有根。"1958年当选为五公人民公社社长后,县委领导让他"脱产",常驻机关。耿长锁拒绝了,他说那样就成了"支嘴社长"、"口头模范"。1968年,省拟定耿老为省革委会委员,周恩来总理单独批示:像老耿这样一辈子不犯错误的人很少。同年,耿长锁担任了河北省革委副主任,省委为了照顾他的工作和生活,准备给他安排一套住房,让他搬到省会石家庄去住,他说:"那可不行,五公是我的根,我怎么能离开五公和乡亲们呢?"耿长锁一辈子没有离开过生他养他的这块热土,他为这块热土奉献了一生的智慧和精力。

      1982年,82岁的耿长锁被河北省委列为党的十二大代表候选人。耿长锁听说后,亲自打电话给省委书记邢崇智,要求辞去十二大代表候选人。他说这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后继有人的大事,自己年岁已高,应该把位子让给年轻人。省委经过研究,同意了他的请求,并向他表示敬意和问候。

      不论是1958年起的"封杀"三年,"三年困难"时期,还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耿长锁顶住压力,始终保持了一个农民领袖、劳动模范的本色。他带领群众平整土地,改良土壤,打井办电,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一次又一次取得生产大丰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耄耋之年的耿长锁亲自带着村干部,四处走访学习,带领五公大队实行了生产责任制:棉花、花生实行统一经营,联产到劳;麦田实行以井划方的定额管理;林果、工副业采取了专业承包。1980年棉花实行联产到劳责任制后,亩产皮棉产量翻了一番。在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同时,过去成功的经验也加以保留,五公公社继续办集体副业,实行计件工资,多劳多得,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调动,农业生产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五公大地又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

      政要关注 后世怀念

      耿长锁作为一个没有任何非议的著名劳动模范,一辈子居功不傲,廉洁奉公,实事求是,一心为民。他于1985年病逝后,仍是政要关注、媒体和学者瞩目的人物。彭真委员长对耿长锁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长锁同志早在革命根据地时期,就带头走互助合作的道路,建立了全国第一个互助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继续为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广大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农村,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长锁同志数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用自己的模范行动表明,他无愧于全国劳模和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我们大家永远怀念他。"

      2005年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国家新闻媒体,共同推出《永远的丰碑》大型主题宣传活动,耿长锁入选第三册;中央电视台播出纪录片《我们的土地》,以影像史诗般的凝重笔触讲述了70年来中国土地所有制和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其中《组织起来》重点采用了耿长锁农业社的相关镜头。作家刘怀章写下《耿长锁的故事》42篇,在《天津晚报》刊登并结集成册出版。舞台剧河北梆子《耿长锁》于2015年首场演出,电视剧《农民耿长锁》也在积极筹备和拍摄中。这些文学艺术作品歌颂了耿长锁开拓创新、实事求是的实干精神,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深深地唤起了人们的回忆和怀念,耿长锁精神也在其中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和发展。

      耿长锁一生为党,一生为民,一生为工作,一生廉洁奉公,一生没有非议,一生没脱离过劳动。他"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立党为公、造福为民"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2014年6月30日,耿长锁纪念馆在五公镇落成。开馆以来,平均日接待参观者1000多人,已成为衡水市及周边省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及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耿长锁事迹成为对广大党员干部、各界群众及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及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2017年6月,经河北省委、省人民政府批准,衡水市饶阳县耿长锁纪念馆成为第五批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现安葬在河北省英烈纪念园。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