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英烈纪念园
河北省英烈纪念园2018年夏装、秋装采购项目招标公告(05-07) 河北省英烈纪念园英烈史料征集启事(03-14) 河北省英烈纪念园管理处造价咨询机构入围项目中选公示(03-01)

当前位置:主页 > 红色博览 >

为履行维和使命而献身的“蓝盔卫士”——张海波

时间:2018-09-07 08:47来源:选自《他们在这里长眠》 作者:河北省英烈纪念园 点击: 字体: [ ]

      张海波,河北省定州市李亲顾镇西湖村人,1975 年 10 月出生,1995 年 9 月入伍。研究生学历,历任排长、副指导员、指导员、股长、政治处副主任、营教导员等职,生前为某集团军工兵团副政治委员。他于 2007 年、2014 年两次奔赴非洲,参加中国第六批、第十六批赴利比里亚执行国际维和任务,2014 年任维和工兵大队政委。他视荣誉为生命、把工作当事业,在利比里亚自然环境异常恶劣、安全局势特别动荡、埃博拉疫情肆虐的情况下,始终积极战斗在一线,最终献身在了维和岗位上。

      怀揣绿色军营梦的青春少年

      张海波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年少时父亲赴京工作,母亲身体不好,不但要下地劳作,而且还要照顾张海波年幼的妹妹。他自上初中开始,就一直陪爷爷在一个独立的院子里居住,给爷爷做洗漱、穿衣、生火、挑水、做饭等一系列事情,晚上还得陪爷爷聊天(老人白天太寂寞,睡觉,晚上特精神,就老是缠着张海波跟他聊天,经常聊的张海波都瞌睡了,老人还把他叫醒继续聊)。初三那年,他母亲说初三是中考关键的一年,担心他这样会影响太多的学习,要他搬回家住,专心考学。可是张海波认为自己作为在家里唯一的男子汉必须担起照顾爷爷的责任。依然照顾和陪伴常年卧床的爷爷,直到三年后爷爷去世。邻里乡亲都对这个懂事的孩子夸赞不已。不仅如此,他还聪明好学,在小学和初中均曾代表李亲顾镇参加数学竞赛,都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孝敬老人加上学习成绩优异,张海波家获得了当地政府颁发的 " 教子有方 " 奖状。

      初中毕业,张海波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定州市一中。当时学校住宿条件十分艰苦,冬天天寒地冻,宿舍没有暖气。妈妈怕张海波冻坏,做了一床新褥子带给他。没想到张海波看到一位同学没有带褥子,便主动把新褥子无偿让给了同学,自己用旧的。高中时期,张海波获得了很多荣誉,但他总是把这些荣誉如奖状等都放在宿舍的抽屉里,从不在人前炫耀。

      张海波从小就有一个绿色军营的梦想,高中时他立志报考军校。但是进入高三之后,由于贪玩,他的成绩一度下滑至班里的倒数几名。有一次,老师组织做难题,班里有一个尖子生被一道数学题难住了,在班里说:这个题太难了,肯定没人会做。张海波看了看,说:" 这个题我会做。" 不料尖子生轻蔑地瞥了他一眼,满眼全是不屑。这个眼神深深地刺激了张海波,他立志一定要好好学习,实现梦想。自此,张海波每天抓紧一切时间刻苦念书,放学后打扫卫生,教室里尘土飞扬,他在座位上学习;夜里宿舍熄灯后,他点一支蜡烛继续学习;早上 5 点多起床,到操场路灯下继续学习。后来的付出终于换来了回报,1995 年 9 月,他以优异成绩被提前批录取,步入南京工程兵学院,成了一名光荣的军人。

      大学期间,张海波学的是野战工程专业,每天不仅要参加操练队列、练体能,还要学习专业课,生活既枯燥又紧张。妈妈心疼他当兵太苦,他却总是说:" 都说这个苦那个苦,什么工作都要有人干。" 大学时期他不仅积极参与班级和学校事务,担任区队长一职,还积极上进,在大学里入了党,成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由于各方面都很优秀,表现突出,学院决定保送他上研究生,可他却说 " 把这个研究生保送名额让给别人吧!" 忙碌而充实的大学生活对张海波是一场精神的洗礼,他利用大学资源充实自己、通过努力奋斗提升自己,还培养出自己阳光的性格和满满的自信。

      闪光的军队岁月

      1999 年 7 月,张海波以优秀的成绩从南京工程兵学院毕业,来到了陆军某集团军工兵团。从基层做起,七年时间里,他的职务从排长到指导员又到营教导员,一步一个脚印,踏实诚恳,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书写出了朴实无华的篇章。他爱好学习,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升个人素质和能力,2001 年 9 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总政治部司法局批准授予他 " 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 " 执业资格。

      2006 年担任工兵团政治处宣传股长时,作为编辑骨干编制的《推进党务公开加强民主建设》工兵团党务公开资料汇编 , 成为该团的学习参考书,也为兄弟单位党务公开工作提供了参考借鉴。他撰写的《要在提高公开质量上下功夫》,被收集在该书 " 官兵畅谈 " 中。和其他干部同事一起整理的许多小故事编辑在 " 故事集锦 " 一章,如:梁连长笑了、多余的担心、大胆的决定、悄悄话儿 …… 等小故事,便于学习交流。

      2009 年 7 月取得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 " 军队政治工作学 " 专业研究生学历证书。

     " 越是困难越向前,越是硬仗越争先;越是疲劳越顽强,越是艰苦越乐观。" 这是张海波在担任筑城伪装营政治教导员期间为营队总结的营魂,也是多年来他工作的真实写照。部队工作十几年,张海波总是大项任务勇挑重担,事事处处冲锋在前。

      2010 年 7 月,部队赴朱日和参加 " 使命行动 -2010A" 跨区机动演习。出发前夕,营长家中突发紧急情况,这时,任教导员不满半年的张海波,一边劝慰营长处理家事,一边向团党委请缨带队参加。演习中,他们担负集团军地下指挥所开设任务。他科学分工,将每项具体工作落实到人,注重团队配合、提高作业效率,最终将作业时间提前到 30 分钟,大大出乎集团军领导预想。

      2010 年 12 月 20 日,《法治日报》曾刊登文章《铿锵军营锻造闪亮人生探寻北京军区某工兵团 3 名大学生士兵的心路历程》中,在【带兵人评说】中载,二营教导员张海波:一个人的成长进步,最根本的是要靠实干、靠本事、靠工作成绩,这可以说是一个普遍规律。作为一名军人,不论在哪个岗位,工作也好,训练也好,没有一种锲而不舍的劲头,肯定是学不到真本领、干不出大成绩的。大学生战士文化水平高、悟性好,成才的条件比其他战士好得多,缺的就是脚踏实地、苦干实干的精神。只要我们具备了吃苦耐劳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就一定会到达成功的彼岸。

      张海波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2011 年 9 月,张海波作为重培干部在徐州工程兵学院参加为期五个月的旅团干部培训,期间他和虞利忠、管志兵、孙阳阳撰写的《提高旅团政治机关干部工作谋划能力的思考》论文被评为 2011 年下学期 " 部队现实问题研究 " 优秀研究报告,并颁发荣誉证书。

      2012 年底,集团军组织第二次政工干部比武,团队指定时任政治处副主任的张海波带队参加。为备战这次比武,他率先垂范,认真研究比武课目,精心定制了 " 魔鬼计划 ":早晨 5 点起床背理论,每天坚持跑 5 公里;白天处理业务工作,晚上钻研政工业务。最终在他的带领下,张海波及所带团队取得了个人综合第一、团体总评第二的好成绩,填补了工兵团在该项比武中的空白。在备战比武的两个来月时间里,由于他没回过一次家,每周末妻子只能带上小学的儿子来队与他团聚,由此周六日的早上也成了他让妻子提问理论知识的必修课。他戏称 " 男女搭配,学习不累 "。他的学习、工作态度、做事方式也感染着儿子,为儿子树立了榜样。

      他不仅自己精心准备比武,作为带队队长,他整体规划,结合队员的个人优势进行分工;组成评审组听取每位队员结合参赛项目组织材料的试讲,相互指毛病、提建议 、审核、修改、试讲、互讲,反复多次、精益求精。讲课是政工干部的一项基本功,也是比赛项目之一。在专题讲课、选题讲课、随机抽题讲课的过程中组织教案、声音表达、肢体语言等等各方面他都提出严格要求,与参赛队员一道精心准备,严格审核把关。时任组织股长的小尤说:" 经历这次魔鬼训练和干部比武,提高了语言组织能力,提高了素质和能力,增强了自信,并且张开了嘴、迈开了腿 "。在他十几年的军旅生涯中,无论是担任连营主官,还是作为机关股长,他先后十余次带队执行任务,每次都是出色完成。

      张海波在总结自己的人生态度时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 干就干到最好,玩就玩儿个痛快。" 在当教导员时,他给学员和战士讲课,语言风趣、幽默,态度平易近人,课堂气氛活跃。在讲课时,他经常穿插身边的小故事和实例,让枯燥的理论变得浅显易懂,战士们听起来有感悟、有意思,都说张教导员把课讲到了自己的心坎里。

      张海波从不把自己当干部,早在连队当副指导员时,有一次怀孕的妻子到他所在连队吃饭,饭后妻子不太舒服,想让他找个战士帮忙收拾一下碗盘,张海波听了,严肃地对妻子说:" 在这个院子里大家都是兄弟,只是职位不同而已。" 他常说:" 把兵当成亲人爱,战士就会很好带。" 团政治处放映员陶亮的母亲患有肺心病,家里不但花光了积蓄,还欠下了 8 万元外债。张海波维和期间,小陶母亲的病情突然恶化,需要大笔治疗费用。得知这一情况,张海波立即让妻子寄去 1 万块钱,并协调团里为陶亮预借 1 万元钱工资,帮他解了燃眉之急。维和大队成立时,桥梁连指导员台兴飞家属刚刚生产,父母身体不好需要照顾,他几经犹豫找到张海波,流露出不想维和的想法。张海波了解到他的实际困难后,一边安排妻子探望台兴飞家属并送去米面油等生活用品,解除他的后顾之忧;一边同他多次谈话、持续开导:" 我们是军人,越是大项任务,越要勇于担当。" 在张海波的真诚帮带下,台兴飞逐渐放下了思想包袱,重新回到岗位,全身心投入到维和工作中。据统计,张海波在部队工作 15 年,累计为战士捐款近 3 万元,帮助过的人少说也有上百个。

      在维和的国际战场上

      联合国维和行动是联合国依据《联合国宪章》精神保障人类和平的一种举措。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一贯致力于维持世界和平与安全,支持并积极参与符合《联合国宪章》精神的维和行动。自 1990 年 4 月首次向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派驻 5 名军事观察员后,20 多年来,中国实现了维和人员从无到有、兵力规模从小到大、部队类型从单一到多样的历史性跨越。

      张海波以一名军人的热血和激情,不顾困难、主动请缨、勇挑重担,两次主动奔赴国际维和舞台,把发扬时代担当作为献身维和使命的精神支撑,他头戴蓝色贝雷帽的身影永远地留在了绥德鲁这片广袤的非洲大地上。

      万里之遥的西非利比里亚,并非是人们想象中的世外桃源。相反,炎热、疾病、贫困、战乱、动荡一直困扰着这个国家。当地流传一句民谣:出门基本靠块布,吃饭基本靠上树,经济基本靠援助。而绥德鲁这个地方,虽然是该国的第三大城市,但生存条件极度恶劣,更确切地说就是穷乡僻壤,对中国人来说却不为人知,虽地处热带丛林,看似风光优美,但气候炎热潮湿。雨季,每天暴雨如注,有时候一天要下几场雨;毒虫肆虐,疟疾横行;蜥蜴满地,令人恐怖;旱季烈日当头,地表 50 多摄氏度的高温,都能把人烤掉一层皮。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的恶劣程度是难于想象的。

      2007 年首次选调人员赴非维和时,张海波时任宣传股长,以其出色的军事素养和工作表现被选中,然而当时他眼看就要在副营职岗位上干满三年了,论成绩、论资历都很占优势,参加维和就可能错过调职的机会,但是面对组织安排,张海波毫不犹豫,毅然受领任务。2014 年,第二次选调人员赴非时,由于工作优秀、又有领导能力,时任工兵团副政治委员的张海波再次被选中。这一次,张海波的家人心里犯起了嘀咕,老父亲对他说:" 这么危险的地方,咱们又去了一次了,这次就别去了吧。" 妻子婉转地劝说:" 这种光荣的事情,也让给别人去一次吧。" 面对家人的挽留,和刚刚上初中的懵懵懂懂的儿子正需要他引导的时候,他没有退缩,毅然决定服从组织安排,怀着对家人的愧疚,带着一个军人对祖国的责任感,再次奔赴国际维和战场。

      2007 年,他在维和期间担任政工组组长,负责宣传教育、信息收集分析及指导工作。特殊的作战环境中,官兵心理压力大,精神负担重,他每天深入施工一线展开思想调查,研究确定针对性政治教育计划;遇有国内外重大节日,都要组织文艺晚会,让官兵在异国他乡也能感受到节日氛围,缓解思乡之情;文化氛围布置、出版《蓝盔卫士》小报、施工宣传一线,到处都能找到张海波的身影。甚至在体检查出感染疟疾、身体不适的情况下,他也一分钟都没有耽误过工作。

      他注重国家形象和国际影响,和同事撰写的《CHINENGR — 6 RUSH TO REPAIR ROADS IN AOR (中国第六批维和工兵部队紧急修复道路)》《PROMOTE SINO-LIBERIA FRIENDSHIP WITH PRACTICAL ACTS (以实际行动促进中利友好)》 《CHINESE ENGINEER REOPEN ZWEDRU-TAPETA ROUTE (中国工兵重新畅通绥德鲁—塔佩塔公路)》三篇英文报道作为《58th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 ’ s Republic of China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58 周年 ) 》献礼,刊登在 2007 年 9 月 26 日利比里亚首都蒙罗维亚报纸(THE NEWS, WEDNESDAY,26 SEPTEMBER 2007-MONROVIA ,LIBREIA 2007 年 9 月 26 日,星期三,蒙罗维亚,利比里亚)第四页整个版面。

      2014 年,他在维和期间,任第十六批维和部队工兵分队副指挥长、党委常委,兼工兵分队政治委员,负责外事活动。他处处坚持 " 中国标准 ",对经手的每一件工作、每一个细节精益求精,他常说:" 只要是中国军人干的活,必须是精品!影响中国军队形象的事,再小都是大事。"

      2014 年 5 月 29 日是第 13 个国际维和人员日。为纪念这一重大节日,他带领 60 名官兵主动为驻地绥德鲁市修复城区主干道。官兵们半天时间就完成了 300 多米道路整修,满以为会得到表扬,没想到张海波表情十分严肃的批评到:" 马上返工 ! 这么修看似路面平整,实际上顶不住几场雨。中国军人出手就要震撼,亮相必须精彩 !" 说罢,他冒着近 40 ℃的高温,第一个跳进泥水坑里,带领大家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来往的当地居民看到中国军人挥汗如雨,干劲十足,纷纷竖起大拇指。维和大队军乐队成立时,有人抱怨维和任务繁重,没必要在细节上花太多功夫,张海波却动员大家:" 军乐队是向世界展示中国军人形象的重要手段,必须以最高标准组建。" 乐队成立后,以其饱满的精神面貌和精湛的演技多次受到联合国和联合国驻利比里亚特派团(简称:联利团)的褒奖,在多个国际场合展现了中国军人的精神面貌。

      2014 年 7 月 27 日,驻守绥德鲁的中国工兵接到联合国驻利比里亚特派团(简称:联利团)指令:绥渔道路 46 公里处遭连日大雨冲毁,给养和药品无法运进,希望尽快抢修,确保道路畅通。但此时的维和大队已然忙得不可开交,大队长要组织装备核查,两名副大队长也都在外执行任务。《谅解备忘录》里规定,工兵分队最多同时展开两个方向的施工任务,再多可以拒绝执行。然而考虑到粮食和药物运不进去,将会严重影响当地百姓的生活,张海波当即带领官兵,带着大型机械开赴损毁路段,等雨一停马上就展开了工作。他同官兵一道,一锹一锹地清理淤泥,一米一米地向前推进,白天两班倒,晚上挑灯干,连续奋战四昼夜,终于打通了受损路段。联利团的给养和药品顺利运抵灾区。大吉德州州长特地赶到营区,向中国官兵表示了感谢。张海波也获得了大吉德州州长颁发的奖章。

      2014 年 6 月,埃博拉病毒大面积爆发,疫情肆虐利比里亚。情况危急,联合国要求驻利维和部队立即停止边境巡逻、军民共建等非必要军事活动,并实行封闭式管理,避免官兵与当地居民接触,降低感染病毒概率。而此时,中国工兵分队正担负着三条交通线路的维护任务,保证当地群众物资供给的生命通道畅通。有人建议,不要冒险施工,还是停一下,万一感染病毒会丢命的。然而张海波在科学分析疫情和防治手段后,动员大家说:" 丢命不可怕,怕的是丢更多人的命。只要科学预防一定不会有事。" 他一方面组织官兵学习了解埃博拉爆发的根源,一方面请教医疗专家指导预防措施,制定防病预案。他带领官兵在生活营区和野外施工地分别建立起预防机制,严格落实体温监测、室内消毒、预防口罩、定期通风等 10 余条具体措施,明确具体责任,坚持跟进监督,打好了埃博拉病毒预防战。到九月份利比里亚疫情已经导致 2000 余人被感染,数百人丧生,疫情仍在继续扩大,而中国工兵分队由于预防措施得力,275 名官兵无一人感染。

      一天,张海波正带领维和官兵执行施工任务,警戒哨兵突然报告:一名不明身份人员向我施工地区域跑来。张海波带领翻译、军医和警戒人员,将其劝阻在安全地带。经询问,此人叫霍拉塞克,是联利团的核查官,在执行任务途中车辆突发故障赶来求助。有人说:埃博拉疫情严重,按照联合国规定,可以不提供帮助。张海波却说:" 如果霍拉塞克长时间暴露在野外,感染病毒的危险会更大。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先救人再说 !" 张海波带领人员迅速穿戴好防护服,前去维修抛锚的车辆。霍拉塞克感慨地说: "Chinese soldier feelings let people admired!" ( 中国军人的胸怀让人钦佩! )

      利比里亚卡文肯镇的一所学校打算翻修校舍,由于缺乏作业工具,学校向中国工兵请求帮助。他果断答应了校方的请求。经过一天的奋战,校舍被修缮完好。维和期间,张海波还多次为孩子们解囊相助,并发动官兵为当地学校捐款捐物,把非洲孩子当成了亲人。他把播洒和平种子、争当和平使者作为崇高追求,为维护世界和平、传递中非友谊倾注了毕生心血。

      牺牲在维和岗位上

      2014 年 9 月 8 日中秋节,张海波整天都忙于筹备中秋篝火晚会和过节保障。熄灯后,他连续查了三班岗,直到凌晨 1 点才睡。(在维和期间,他一直如此,已成习惯。)9 月 9 日,张海波照例 5 点半起床巡查岗哨和战士宿舍。上午建筑中队施工前,他又亲自检查官兵携带给养、预防病毒的物资药品等情况。9 月 10 日,张海波十分牵挂在外施工的官兵,与大队长商量,常委们简单分工后,他专程到 50 多公里外的施工点看望施工官兵,检查施工官兵的生活、工作、健康和安全情况。为了给下一步施工掌握现场资料,晚上 18 时 15 分左右他沿路勘察路况,19 时左右他在路过一段泥泞险恶路径时,终因劳累过度摔倒而导致昏迷,因抢救无效,于 11 日凌晨零点 50 分去世。噩耗传来,官兵悲恸不已。

      联利团特别代表兼协调官卡琳●兰德格林、联利团部队司令莱昂纳多●纲迪少将也纷纷发来吊唁信,缅怀这位具有献身精神、优秀的维和战士。维和期间他两次被联合国驻利比里亚特派团授予 " 和平荣誉勋章 ";张海波牺牲后,被联合国追授 " 哈马舍尔德勋章 "。

      面对丈夫的突然离世,妻子魏卿在泪水中坚强起来,主动挑起了赡养老人、抚育孩子的家庭重担。儿子也一夜长大,从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关心家庭的小男子汉。并以优异成绩升入石家庄重点高中二中,以出色的个人成长告慰了英雄爸爸的在天之灵。

     在张海波十九年军旅生涯中,屡获表彰,曾先后被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军区优秀 " 四会 " 政治教员,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 2014 年 9 月 25 日,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评为烈士,并授予 " 献身国防金质纪念章 "。张海波以其短暂而精彩的一生,全方位地展示了中国军人一流的素质作风和独特魅力。
------分隔线----------------------------